
《田忌赛马》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田忌赛马》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田忌赛马》说课稿1大家下午好!我是罗艳群。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田忌赛马》的第二课时,属课前说课。希望各位老师多指教。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设计,这三个环节来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
《田忌赛马》是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五主题单元——“智慧”篇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文章旨在发展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认真观察、勤于思考,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战国时期齐国大将田忌和齐威王赛马,田忌连输三场,孙膑看了比赛后帮助田忌调换马的出场顺序,取得了第二次比赛的胜利,表现了孙膑的足智多谋。全文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可以分为“初战失败”“孙膑献计”“再赛获胜”三部分,这个故事启发我们做事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从教材本身看,本课有三个特点:一是课题概括了主要事情;二是全文描写生动,叙述清楚,比赛层次分明,人物形象鲜明丰满;特点之三结尾言简意赅,耐人寻味。因此,本文是训练学生看课题推想课文内容,分角色有感情朗读的好教材。
二、说学情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有了新的飞越。他们有了独立思考、分析的能力,学习中能够发扬互相合作的精神,合作、探究的意识较强。同时敢于在交流和讨论中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及已有的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悟,并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说教学设计
本课我预计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让学生读懂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以及文章的写作顺序。第二课时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学习他的思想方法。
我现在要说的是本课的第二课时。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
1、探究田忌反败为胜的奥秘,从而进一步体会孙膑的聪明智慧。
2、能找出文中描写人物心理变化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从教材本身的特点看,旨在希望让阅读带给学生一点思想观念上的冲击,一些思维方式上的转变。故而,结合单元目标和本文特点,我将本文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了解两次赛马时双方三匹马出场顺序的不同,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学习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这也是课文的难点所在。
为了达成上述的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课文特点,遵循阅读规律和儿童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学,自主阅读。
把上节课学生提出的“田忌和谁赛马?赛了几次马?比赛怎样?”一系列问题作为学生自主阅读的问题链,鼓励学生在文中划找答案,尝试自主阅读,教师在此过程中,指导学生读书方法。随后,采用指名同学全班汇报,用体育比赛记分的方式来说一说两次赛马的结果,并请其余的学生补充和评价。这样的学习汇报形式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理解和语言重组等能力的培养,从而形成文本对话、师生、生生交流的对话课堂。
(二)深入研读,分析原因。
教师通过学生的讲解以体育记分的形式板书,不仅一目了然,还为深入研读埋下了伏笔。以问促学——“这两次比赛的结果,可以用文中哪个词来概括?”质疑板书,以箭头败→胜串起了文章的主脉络,“转败为胜”一词擦燃了深入研读课文的火石。抓住“转败为胜”这一重点词,紧扣重点句“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主让学生来质疑“为什么同样的赛马,会产生不同的结果?”鼓励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并用课前准备好的可摆放的纸马(或替代物),动手摆演的方式来帮助理解,并要求小组成员相互配合,分工协作,四人小组中两位同学进行纸马的模拟赛马摆演,另两位同学,一位是解说员,另一位是记分员。这样的学习形式,不仅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口语表达和动作示范,概括记分等多种能力,还寓教于乐,不仅让孩子们驾驭在文本的故事上,还轻轻松松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三)文本对话,分角色朗读。
之所以将分角色朗读移到第二课时进行,设计的目的有三:
1、因为第二课时教学中涉及的第二段集中了三个人物对话,“得意洋洋”骄傲轻敌的齐威王,“垂头丧气”一败涂地的田忌,“胸有成竹”富有智慧的孙膑。
2、这一对话体现了一个关键词“胸有成竹”,紧扣这个重点词来深入了解故事中的关键人物——孙膑。
3、因为对话的朗读无疑带着人物的情感与形象,需要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反复揣摩,让人物在学生心中活动起来。所以将读好文本对话,分角色朗读作为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紧抓重点词“胸有成竹”进行说话训练,通过细品对话,反握故事人物,让学生自主挑选角色,进行朗读表演。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让文本中的精彩对话和人物的特点深深地驻在孩子们的心田里。
(四)评价人物,续写对话。
“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转败为胜,这个妙计是谁想出来的?(孙膑)说说孙膑是怎样想出这样的妙计的?水到渠成地阅读点拨,再次激起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和对故事人物的思考,从而达成阅读生长点评价人物。
续写对话,由文本而来,又高于文本。以文中对话学习为范例,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来续写故事。以一假设命题:“如果赛马结束后,齐威王遇见孙膑,写一写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以此为读写结合点,不仅对于文本中的重难点有了新的突破和提升,而且达到了学习文本,使用文本和超越文本的目的。
整堂课的教学设计,提出的问题以螺旋式递进并层层深入,由第一环节中的自主阅读,整体把握文本到第二环节的深入研读,分析转败为胜的原因,再到第三环节的文本对话,自由选择角色朗读以至第四环节的评价人物,合理想象,续写对话,都体现着由问促读,由读促思,由思而读,由思而写的语文教学观。在设计中努力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教材,活用教材,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并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同时,在操作过程中采用的“读、划、思、演、品”等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时主要教给学生看课题推想主要内容的阅读方法和思维的逆向推理方法,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逻辑推理及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本课时的教学设计和学法选择是遵循以读为本的原则的。
以上,我从教材、学情、教学设计三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田忌赛马》说课稿2一、说教材
《田忌赛马》是北师大版第六册第四单元的一篇传统课文 ……此处隐藏24495个字……对马的对阵情况进行梳理,体会孙膑的聪明才智。
四、说教学流程。
本课根据设定的教学目标,安排了两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叫“田忌赛马”,从课题中大家读出了什么信息?(这是一个与赛马有关的故事)。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板书:田忌赛马。
二、学习生字词
1.默读课文,标出课文自然段,找出课文生字,自主认读学习。
2.课件出示生字词语,指导学生认读。
生字:赢 拳 策 荐
3.教师范写生字,重点强调“赢、拳”两个字的笔顺和书写规范;学生临写,教师检查指导。
4.学习本课词语,积累“胸有成竹、摩拳擦掌”等成语。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同桌交流,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3.思考:田忌赛马赛了几场?是怎么赛的?结果怎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词语,报听写。
2.导入:上节课我们留下了几个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
二、学习课文内容
(一)了解故事的起因。
1.读第1—9自然段,从这两段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故事发生在齐国,讲的是齐国的大将田忌经常同齐威王及贵族们赛马。有一天他的门客孙膑告诉他自己有办法保证他在赛马时取胜。
2.孙膑是怎么知道取胜的办法的?(看了几场比赛后发现,大家的马脚力相差不多,而且都能分为上、中、下三等。)
3.田忌相信他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田忌很信任孙膑,决定全听他的。)
(二)了解故事的发展。
读第10-14自然段,了解故事经过,完成表格。
思考: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三)了解故事的结果。
读第15-16自然段,了解故事结果(田忌赢了)
说一说田忌取胜的原因的是什么?(只是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 扬长避短、转败为胜)。
三、拓展交流伸
有人认为孙膑机智,懂得扬长避短,也有人说孙膑投机取巧,不遵守游戏规则。你从孙膑的计策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怎么评价孙膑、齐威王和田忌呢?
四、课文小结
本文讲述了田忌和齐威王赛马,在门客孙膑的帮助下,一反常规安排马的出场顺序,最后赢了齐威王,取得了胜利。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认真观察,扬长避短,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就能取得胜利。
《田忌赛马》说课稿15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田忌赛马》的第二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设计,这三个环节来展开说课。
一、教材分析
《田忌赛马》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四主题单元——“智慧”篇的第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战国时期齐国大将田忌和齐威王赛马,田忌连输三场,孙膑看了比赛后帮助田忌调换马的出场顺序,取得了第二次比赛的胜利,表现了孙膑的足智多谋。全文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可以分为“初战失败”“孙膑献计”“再赛获胜”三部分,这个故事启发我们做事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
二、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有了新的飞越。他们有了独立思考、分析的能力。敢于在交流和讨论中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及已有的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悟,并能够按照自己的理解,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设计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
1、探究田忌反败为胜的奥秘,从而进一步体会孙膑的聪明智慧。
2、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来感悟人物的情感及性格特点,从而有感情朗读课文。
3、懂得在学习生活中仔细观察、善于分析,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结合单元目标和本文特点,我将本文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了解两次赛马时双方三匹马出场顺序的不同,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学习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这也是课文的难点所在。为了达成上述的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课文特点,遵循阅读规律和儿童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学,自主阅读。
把上节课学生提出的“田忌和谁赛马?赛了几次马?比赛怎样?”一系列问题作为学生自主阅读的问题,鼓励学生在文中寻找答案,尝试自主阅读,教师在此过程中,指导学生读书方法。随后,采用指名同学全班汇报,并请其余的学生补充和评价。
(二)深入研读,分析原因。
深入研读——“这两次比赛的结果,可以用文中哪个词来概括?”质疑板书,“转败为胜”一词擦燃了深入研读课文的火石。抓住“转败为胜”这一重点词,紧扣重点句“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同样的赛马,会产生不同的结果?”鼓励四人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来帮助理解,并要求小组成员相互配合,分工协作。这样的学习形式,不仅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口语表达等多种能力,还寓教于乐,轻轻松松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三)文本对话,分角色朗读。
田忌、孙膑、齐威王不同的神态、表情、语气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因此我把分角色朗读作为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故事人物,让学生自主挑选角色,进行朗读表演。在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平等对话,以读悟情,在感悟语言中积累语言,陶冶情操,让学生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来感悟人物的情感及性格特点,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感受孙膑的足智多谋。
(四)评价人物,续写对话。
“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转败为胜,这个妙计是谁想出来的?(孙膑)说说孙膑是怎样想出这样的妙计的?水到渠成地阅读点拨,再次激起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和对故事人物的思考。
续写对话,由文本而来,又高于文本。以文中对话学习为范例,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来续写故事。以一假设命题:“如果赛马结束后,齐威王遇见孙膑,写一写他们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以此为读写结合点,不仅对于文本中的重难点有了新的突破和提升,而且达到了学习文本,使用文本和超越文本的目的。
整堂课的教学设计,提出的问题以螺旋式递进并层层深入,在设计中努力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教材,活用教材,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并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同时,在操作过程中采用的“读、划、思、演、品”等教学手段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时主要教给学生看课题推想主要内容的阅读方法和思维的逆向推理方法,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逻辑推理及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本课时的教学设计和学法选择是遵循以读为本的原则的、
以上,我从教材、学情、教学设计三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