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数学教学计划

时间:2024-07-12 19:09:57
初二数学教学计划15篇

初二数学教学计划15篇

时光在流逝,从不停歇,我们的工作又将迎来新的进步,写一份计划,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准备吧!你所接触过的计划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二数学教学计划,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数学教学计划1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在本章的学习中,学生已会利用平均数的公式进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在《有理数》和《实数》的章节中,学生曾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和开方运算,已初步具有利用计算器处理数据的基本技能。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前面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已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数学方法,形成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积累了使用计算器处理数据和进行探索活动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

二、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学会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通过例题和习题的学习,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巩固对各种图表信息的识别和评判能力,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达成有关的情感态度目标。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 知识与技能:根据给定信息,会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会进行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

2. 过程与方法: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3. 情感与态度:通过使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相互间合作交流,让所有学生都有所获,共同发展。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活动探究;第三环节:运用提高;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内容:展示引例:20xx年第一季度我国各地区农村家庭平均每人现金收入情况表:(单位:元)

请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在计算过程中,你体会到什么困难吗?

显然,当一组数据比较大且比较多时,用笔计算平均数较麻烦,因此,需要一个帮手—计算器,这节课就来学习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目的:通过以上用笔计算一组较大且较多数据的平均数,使学生感到笔算的麻烦与困难,产生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欲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另外,给这组数据赋予“我国各地区农村家庭平均每人现金收入情况”的背景,是想让学生关注社会的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

注意事项:引例不一定非要算出结果来,只要让学生尝试一下用笔计算较大且较多数据的平均数的困难,产生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欲望,就可引入课题,不要过多地耽误课堂时间。

第二环节:活动探究

内容:学生分组(拿同类型计算器的同学分在一起)活动探究,看哪个小组做得好:

(1)估计一下自己课桌的宽度,并将各组员的估计结果统计出来(精确0.1厘米)。

(2)用计算器求出估计结果的平均值,你是怎么做的?与同伴交流。 在学生分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全班总结交流不同类型的计算器求平均数的一般步骤,教师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进行评价。

(3)用尺子量一量课桌的宽度,看看大家估计的结果怎么样。

各组派代表谈谈本组估计结果的准确度,对准确度较高的小组进行表扬,并评为优秀小组以资鼓励。

目的:活动(1)是让学生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活动(2)是通过相互比较,引起学生对计算方式的思考,做出自我评判,从而正确掌握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方法。全班总结交流不同类型的计算器求平均数的一般步骤,可以开阔视野,增长才干。

活动(3)的评价是为了学生的成功感和自信心,激励他们继续探索和创新,把数学做得更好。

注意事项:教师首先要是熟悉本班学生所用各类型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其次在学生分组活动时,教师要巡视、倾听,鼓励学生自己探索计算器的用法,但在必要时可做适当的指导。

第三环节:运用提高

内容:1. 利用计算器计算下列数据的平均数:

12.8,12.9,13.4,13.0,14.1,13.5,12.7,12.4,13.9,13.8,14.3,13.2,13.5。

2. 观察下图1,利用计算器计算上海东方大鲨鱼篮球队队员的平均年龄。

3. 英语老师布置了10道选择题作为课堂练习,小丽将全班同学的解题情况

4. 利用计算器计算本节课的引例中我国各地区农村家庭平均每人现金收入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并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要如实反映我国农村的现金收入状况,你会用哪个数据?

(2)如果要展示我国农村发展形势好,你会用哪个数据?

(3)从这些数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有何感想?

目的: 第1题是课本上的练习题,直接利用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第2、3题分别是课本上的例题和练习题,作用是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巩固对各种图表信息的识别和评判能力。把第2题课本例题放在练习题后,题目显得有梯度,能更好地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第4题前呼后应,解决引例中“悬案”,充分体现用计算器计算一组较大且较多数据的平均数的优越性,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的主动意识,以及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问题作出评判的能力。

注意事项:第2、3题都有几个相同数据的求和,在输入这些数据时,要让学生注意键 的连续使用。第4题要留出时间让学生交流各自获得的信息和感想,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一、指导思想

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贯彻《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改变学习方式为目的,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目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探索有效教学的新模式。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三、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共五章,16大节。

“全等三角形”会带领同学们认识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探索两个三角形形状、大小相同的条件,了解角平分线的性质。

……此处隐藏26414个字……加渗透生活、生产常识、金融投资常识、市场竞争常识等,引导学生处处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以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利用数学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

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它实际包含着许多美学因素。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早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学美的特征表现在和谐、对称、秩序、统一等方面。

五、积极推进“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做好“自主、主导并举,创建和谐高效课堂”的课题研究。

和谐高效”课堂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包含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课堂教学过程的和谐;教学手段和教学目标的和谐;教学进度和教学难易度的和谐。还包括师生关系的和谐;生生关系的和谐;学生身心的和谐;课堂教学气氛的和谐;课内与课外的和谐;学生学习成绩与自身成长的和谐等等。

初二数学教学计划15

新学期开始之际,为了使初二数学课教学工作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更优异的成绩,根据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和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制定计划,全文如下:

一、学期教学目标

1、提高认识,强化教学质量意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中考力争全市前两名。

2、教育教学中,继续深化“自主、综合、拓展、创新”的研究性学习和“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实验和研究,并贯彻于教学实践中,使学生能够主动的、生动活泼地发展,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为宗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3、在教学中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思想,真正将“课堂”变为“学堂”,全面进一步落实“尝试性探究学习”的快乐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紧扣“自主学习、集体探讨、合作完善”的学习要求,落实学习目标,提倡探索,使用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等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解决为什么和怎样学的老问题,达到“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的学习目标。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年级现有学生500多人,分为10个教学班管理,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现具体分析如下:

1、通过前一阶段的努力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特别是掌握知识的能力、认识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又有所提高,成为以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和基础。

2、初二学生在心理和生理方面更趋于成熟,独立意识进一步增强,但是由于受知识水平、社会经验的仍然欠缺、不良社会风气的负面影响,经常出现种种懈怠学习的情况,有的学生甚至与教师经常出现对抗情绪,所有这些情况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育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近年来,虽然我们不断致力于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也取得了相当优异的成绩,但是勿庸置疑,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并没有完全解决两极分化的状况,一定情况下或在一定班级中,我们的教育教学忽视了对后进生的转化,或者转化不力,致使他们不能及时从后进生的阴影中尽快摆脱出来,越学越厌学,不想学,这仍是今后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成绩的最大障碍。

三、备课组成员情况分析

根据学校工作安排,本备课组由贾海英、鞠秀香、王玉莲、裴玉梅、李世栋六位教师组成。六位教师配合多年,相互默契,都具有相当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经验,有一如既往的兢兢业业的工作热情和一丝不苟的严谨的工作态度,有精诚团结的合作精神,一定能够继续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同心同德、努力奋斗、圆满完成学校安排的教育教学任务,继续取得数学课教学的好成绩。

四、教材分析

初二数学上册共有六章: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乘法公式及因式分解、分式、样本与估计、实数、一元一次不等式。

“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这一章,从实际问题入手,引如基本概念,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变量关系及其规律,认识图象的一些基本性质,继续学习怎样寻找所给问题中隐含着的关系,掌握其基本的解决方法。重点是图象及其性质。

“乘法公式及因式分解”这一章属于多项式最常用的恒等变形 ,是“数与代数”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教科书中注意突出了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和由一般到特殊的应用过程。

“分式” 这一章是二次根式、相似图形、方程、函数等内容的基础,对于今后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样本与估计”这一章,是前几学期学习的继续,通过数据分析进行决策,与学生一起通过媒体、调查与理论分析,利用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使学生学会决策一些较为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如何提出问题,如何选取调查对象和分析数据,如何发挥所学过的知识和技能的应有作用,如何有效地作出决策。

“实数” 这一章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对直角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还将掌握解决一类几何问题的重要工具——勾股定理及逆定理。是学习四边形、解直角三角形的重要工具。

“一元一次不等式” 这一章突出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转化等重要思想方法,重视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措施

1、加强备课组日常教育理论与业务的学习,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武装头脑,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2、在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立足于学生,立足于课堂,立足于教学实际”的教育科研观。

3、将教师的爱心体现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对待不同类型的学生,平等相待,以正确引导为主,激发学生自尊、自信、自强的信念,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4、认真落实集体备课制度。集体备课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研究教材、研究教法和致力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措施,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搞好“尝试性探究学习”的快乐课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感。

六、教学辅导计划

如上所述,初二学生通过前一阶段的努力,他们的思想觉悟、知识水平、学习能力,虽得到较大的提高,但由于自身条件的不平衡和努力程度的差异,各班级不同程度出现优、中、差的分化,影响了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为了坚决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制定培优、辅中、转差的具体计划如下:

1、各任课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的不同学识水平和暴露出来的不同问题,分层确定培优、辅中、转差目标。

2、确定辅导目标。根据优生、中程生、落后生的不同学识水平和特点,确定具体的辅导目标。对于学习优秀的学生,要进行优生优培,努力拓宽他们的视野,坚持课内课外相结合,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自主锻炼的机会,放手让他们独立处理更多的问题。而对于另两部分学生要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与掌握,加强思想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尽快赶上来。

3、在时间安排上,每个教师要把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辅导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分别给予不同的特别关注,充分利用课上和课后时间进行检查、监督、座谈和沟通。使每个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丰富自我。

4、建立辅导档案。对于被辅导的学生要进行跟踪分析观察,做好记录,及时总结,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要及时进行表扬鼓励,使他们在不断的不同水平的进步中快乐成长。

《初二数学教学计划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