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生物教学工作计划

时间:2024-07-12 19:03:15
【精华】初一生物教学工作计划四篇

【精华】初一生物教学工作计划四篇

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我们的工作又迈入新的阶段,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计划了。计划怎么写才不会流于形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一生物教学工作计划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一生物教学工作计划 篇1

一、指导思想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中生物课程标准》为依据,在继承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力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增加实践环节,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为学生们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和继续学习,为将来创造美好是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材和学生情况分析

教材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特点,构建知识体系,设计了许多系列化、多样化、可行性高的探究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探究的科研精神。删除了部分死记硬背的内容,以灵活应用的知识点为主。在时代性,增加与科技社会相结合的知识,注重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学生刚步入初中,面对繁多复杂的学科,在学习方法和应对上不免有些不适应,甚至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所以,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应付学习。但也存在能较快适应新学习环境,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劲头十足的学生。因此学生差异较大而且明显。

三、具体措施:

1、继续深入学习有关的教育理论和转变教育观念,在继承传统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力争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所创新和提高。

2、通过“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实验”“探究”等学习活动,加深对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的理解。进一步提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并实施探究计划。记录和分析探究结果等技能。

3、进一步养成勤于思考、乐于探索、勇于实践的学习习惯。

4、充分利用“班班通”和电教馆资源,应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激活课堂正能量,提高课时效率和教学质量。积极参加教研教改。上好课,设计好教案,写好教学反思。

5、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运用生动的语言;加强情感教育;精心诱导、强化教学。

6、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景。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提供相关的图文信息资料、数据和视频;或呈现生物标本、模型、生活环境;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等等。

7、重视探究性报告的撰写和交流。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曲线图等方式完成报告,并组织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8、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达成课程目标。

四、教学要求

1、在教学中要注意继续落实《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努力提高学生们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学目标、内容和评价都应有利于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2、教学中要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有所发展,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要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力争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开教材中提出的调查、技能训练、练习、探究和资料分析活动。

4、教学中要注意合理选择和组合好直观教具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

5、按学校要求积极组织好生物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能够对有特殊兴趣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附:教学进度本学期总课时为48课时,每周3课时。

教学内容及参考课时如下: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13课时)

第一节 藻类植物4课时

第二节 苔藓和蕨类植物4课时

第三节 种子植物5课时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 (14课时)

第一节 种子的萌发3课时

第二节 植株的生长3课时

第三节 开花和结果3课时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10课时)

第一节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4课时

第二节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5课时

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3课时)

第五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8课时)

第一节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4课时

第二节 呼吸作用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4课时

第六章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2课时)

总之,在新学期中,我会努力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和方法去引导教育学生。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由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为“平等中的首席”,从而切切实实地提高教育质量,取得新的成绩。

初一生物教学工作计划 篇2

在新的学期里本人将继续担任七年级生物教学工作,为了出色的完成本学期的工作,特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学生观现状分析:

初一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很新鲜好奇,作为教师应唤起他们的热忱,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产生学习动力,以到达提高学生成绩的目的。

二、课程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体现国家对学生在生物科学知识和技能、潜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潜力,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三、学期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潜力方面初步学会生物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合作潜力、实践潜力和创新潜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确立用心、健康的生活态度。明白人类起源和发展与人类个体发生和发育的大致过程;了解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的大致过程及相关的结构基础;了解人的各种生命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生物圈或生活环境密切关联着,而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又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透过观察与思考、探究、实验和资料分析等活动,加深体验科学 ……此处隐藏1702个字……损坏和浪费实验用具及材料。

2.仔细检查实验器材。在实验台上有固定的放置位置。(可把实验器材的品名顺序写在一块小黑板上,便于学生检查。)

3.准备示范镜。

教学过程:(本节内容分3课时)

第一课时:洋葱鳞片叶表皮临时装片的制作与观察

一、引言:

请一位同学介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由其他同学找出错误,大家一起回忆显微镜的使用。引入课题:“在练习显微镜的使用时,我们曾使用了永久装片。但当我们要研究某一新的生物材料时,就必需不断的进行显微观察,这时,我们就要制作临时装片。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临时装片的制作与观察。”

  二、讲授新课:

1、临时装片的制作:

(1)让学生按要求将显微镜安放好,对好光,准备使用。

(2)介绍实验用具及其用途:载玻片、盖玻片、滴管、碘酒……等等。

(3)制作临时装片:教师先示范并强调注意事项,学生跟着教师一步一步完成。

强调:①擦拭的重要性。

②滴水太少容易产生气泡或干涸,影响观察,滴水太多容易溢出载玻片而污染显微镜。

③撕取或洋葱鳞叶表皮,以0.5cm×0.5cm为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镊子将其仔细展平。

④盖玻片时防止出现气泡及气泡的识别。

⑤调焦观察应严格按照显微镜的操作规程进行,为在急于看临时装片的内容

(4)在完成后可让学生独立地再做一次。

(5)小结,为了便于学生记忆,可归纳为“擦”、“滴”、“取”、“放”、“盖”、“染”、“观”等(染色不是必须的基本步骤)。

2、临时装片的观察及植物细胞的结构:

(1)出示挂图:让学生仔细观察与挂图所示相对应的各个结构,并认清它们的位置。

(2)老师利用挂图和细胞立体模型来讲述细胞各结构的特点、位置和基本功能。

注意:①讲述顺序应由表及里。

②明确细胞壁只起支持和保护作用,是不具有生命活动的,而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则是生活着的。

第2课时: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及观察

一、引入:先让一位同学,指出植物细胞结构挂图中的各部分结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教师总结,并在黑板上画出植物细胞示意图。引出课题:“组成动物的细胞又是怎样的呢?”

二、讲授新课:

1、临时装片的制作:

(1)阅读课本中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指出与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制作不同的步骤。教师总结。

(2)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临时装片的制作,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2、临时装片的观察及动物细胞的结构:

(1)提问:动物细胞在结构上与植物细胞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组织学生对照挂图观察临时装片,并进行讨论。

(2)教师边在黑板上画出口腔上皮细胞示意图,边总结动物细胞的结构。并组织学生对照板图得出结论:细胞的基本结构是:细胞膜、细胞壁、细胞核。

3、小结:由此可见,细胞是植物体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4、画生物图的要求:(结合板图讲解)

  要求:

(1)真实。

(2)注意图的大小、比例。在图纸上的位置要恰当、美观。

(3)画好图后,要注明各部分结构的名称。指示线应水平画在图的右侧,指示线末端注明名称,字迹要工整。图的下方,要注明这个生物图的名称及放大倍数。

(4)用3H铅笔。

(5)较暗部分用密集的铅笔点来表示。明亮部分则用稀疏的铅笔点来表示。(点点时,要求铅笔与纸面垂直,点出来的点应是细圆点。)

要求学生对照显微镜下的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画生物图。

第3课时:生物的生长

导入:

先请学生描述生活中熟悉的生物生长的现象。提出问题: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引出课题:生物的生长是由基本单位——细胞的某些改变引起的。

讲述新课:

一、设置学习情景:

提出问题:一粒种子长成一棵苍天大树,生物体内的细胞会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教师总结:生物体的生长是体内细胞增多和增大的结果。

二、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1、利用挂图、录像或课件,组织学生学习细胞的生长的过程。(录像或课件可以让直接学生建立动态的认识)观察后提出问题:细胞在生长各部分的结构有什么变化?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细胞的生长主要是细胞内液泡增大的结果。

2、通过提出问题:细胞的生长是否一直生长下去?组织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此问题(详见附录)。教师总结:对于体积相同的个体,如果组成的单位结构最小,总的表面积就越大。

3、利用挂图、录像或课件,组织学生学习细胞的分裂。组织学生观察不同细胞的不同分裂方式、讨论细胞的分裂有什么共同特点?教师总结:细胞分裂时,细胞核先一分为二,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植物细胞在中部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动物细胞中部向内凹陷缢裂为两个细胞。

4、小结:由于细胞的分裂和生长,生物体由小长大。

四、设置新情景,引出下节课题。

提出问题:生物体内的细胞形态是否都一样?是否都具有分裂能力?引导学生观察叶横切切片,得出结论:生物体内的细胞的形态是不相同的。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

板书:

第二节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

一、临时装片的制作与观察:

制作步骤:擦、滴、放、盖、染、观

二、植物细胞的结构:

三、动物细胞的结构:

四、生物的生长

细胞体积的增大→细胞的生长:

细胞数目的增多→细胞的分裂

附:

请按要求完成下列计算:

1、正方体边长=4cm

总体积=

总面积=

2、各正方体边长=2cm

总体积=

总面积=

3、各正方体边长=1cm

总体积=

总面积=

结论:

探究活动

一、对胞间连丝的观察

实验课题:茄科植物胞间连丝的观察

实验目的:认识多细胞植物体的活细胞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联系。

实验材料:新鲜的红辣椒果实、显微镜、刀片、载玻片、盖玻片、红墨水

  实验步骤:

用刀片沿新鲜的红辣椒的果皮表面平行方向,切取一薄片(或把辣椒的果皮里面朝上平放桌面上,用快刀刮去肥厚物质,使之很薄),加碘液染色制片观察。在高倍镜下,可以看见其表皮是由不太规则的细胞群构成的,细胞中有着淡黄色的细胞质。细胞壁很厚,着深黄色,壁上有小孔(纹孔),孔里有细胞质丝穿过。此实验可用红墨水染色30分钟,然后吸去多余的染料,加水封片镜检,可见其细胞质被染成粉红色。也可观察到纹孔和胞间连丝。

《【精华】初一生物教学工作计划四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