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班沉与浮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班沉与浮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班沉与浮教案1活动目标:
1、体验玩水的乐趣,对操作活动感兴趣。
2、初步了解物体沉浮的简单原因,激发探索、发现的乐趣。
3、学习把沉、浮物体做简单的分类。
活动准备:
雪花片、竹片、钉子、铁勺子若干每组一份,盛水脸盆每组一只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
1、教师:“今天老师要来做一个小实验,老师这里有一筐东西,呆会老师要把他们都放到水里,请小朋友们仔细地看,
看看他们哪些东西是在水上面的,哪些是在水底的。”老师逐个把物体放到水里。
二、讨论探索
1、幼儿观察后发言:“雪花片是在水上的,钉子、勺子掉下去了在水底了……”
教师:“恩,观察得很认真,我们到看到雪花片和竹子是浮在水上的,钉子和勺子沉到水下了。”(重点强调浮在水上的、沉到水下,可用手势表示加强印象,要求幼儿重复说一遍)。
2、教师:“那老师问问小朋友,浮在水上的东西是用什么做成的?沉到水下的又是用什么做成的?”(可适当引导)
幼儿:“雪花片是塑料的,竹片是竹子等。钉子、勺子是铁做的等。”
3、教师总结幼儿发言:“真聪明,我们看到用塑料、竹子做的东西浮在水上了,用铁做的东西都沉到水下面去了,接下来就请小朋友自己动手也来试一试,看看是不是和老师做出来的一样。”
三、幼儿操作
1、请幼儿分组进行操作验证,可给幼儿一些更多的塑料小玩具制品来验证结果。
2、操作完毕,与幼儿一起总结实验结果:“我们小朋友自己动手做过实验了,真能干!大家一起告诉老师,做了实验后我们发现了什么?”,“用塑料做的玩具浮在水上了,用铁做的勺子和钉子沉到水下了。”
3、教师:“现在请小朋友给我们做实验用的东西找找家,请把会浮的东西放在塑料做的脸盆里,把会沉的东西放在铁做的脸盆里”
4、放好后,教师检查是不是都放对了,请小朋友一起分辨,巩固知识。
四、延伸
教师:“那如果勺子和钉子也想浮到水上面来,小朋友能有什么办法帮帮他们呢?”
幼儿:“让他们坐在塑料做的船上、把钉子放在雪花片上等”(若幼儿回答出办法则一起实验验证,若幼儿想不出,可让他们再动手操作尝试找办法)
小班沉与浮教案2活动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2、学习迷路时可以采取的自救方法。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布偶、自制的安全胸章数枚、幼儿数量相等的自制叉牌
活动过程:
一、教师请幼儿手拿叉牌,教师讲述故事。
1、教师出示布偶,告诉幼儿:今天要讲的故事,是关于小朋友鲁鲁(布偶)的故事。小朋友如果觉得他有什么地方做错了,你们可以把手里的叉牌高高的举起来,这样的话可以提醒他注意。
2、教师讲述故事《迷路的鲁鲁》。
3、引导幼儿说一说如何来帮助鲁鲁处理迷路的困境,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二、师生共同交流迷路时应该如何处理。
1、提问:小朋友们有没有迷路的时候,迷路时你们是这么做的?
2、教师小结:迷路时我们要留在原地等家人来找,也可以找可靠地成人或警察叔叔帮忙。找大人或警察帮忙时我们应该说清楚自己及父母的名字,家里的电话号码或父母的手机号码。
3、请幼儿示范迷路时有人帮忙我们该怎没说。
4、教师请个别幼儿示范与家人外出时应该牵着家长的手或拉住家长的衣角,以防走失,不可因看想看的东西而忘记跟家人同行。
5、另一教师扮演陌生人试图带走幼儿,请幼儿进行情景表演,引导幼儿想想遇到陌生人时要怎么做才安全,表演好的幼儿给予安全胸章进行表扬。
三、教师总结:
什么事情都要小心、多想一想这样可以避免遇到危险的发生,比如:避免走失,小心和陌生人说话或谈及家里的状况,不接受陌生人的礼物,单独帮助陌生人等。
小班沉与浮教案3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汽车的类型和典型特征。
2.学习儿歌《汽车》,了解一些汽车的特殊用途
活动准备
各种汽车图片、幼儿用书《各种各样的汽车》
活动过程
一、说一说:我知道的汽车
1.教师:你知道的汽车有哪些?它们都叫什么名字?
2.教师:你见过的汽车是什么样子的?
二、认一认:这是什么车
1.教师出示各种汽车的图片。
2.教师:这些都是什么车?它们又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3.请幼儿翻看幼儿用书《各种各样的汽车》
4.教师:上面都画了什么车?你来说说它的名字把。
三、学习儿歌《汽车》
1.教师朗诵儿歌《汽车》
2.教师:儿歌里都说了哪些车?它们都有哪些用途?
3.幼儿学习儿歌《汽车》
延伸活动
1.了解更多汽车的特殊用途
2.操作幼儿手工《有本领的车》
附录
汽车(儿歌)
小板凳,连一连
当做车子开出去
邮政车,穿绿衣
信件包裹装肚里
救护车,穿白衣
病人伤员抱怀里
消防车,穿红衣
喷水灭火跑得急
小班沉与浮教案4活动目标:
1、继续学习画圆形的物体。鼓励幼儿大胆用色。
2、巩固圈涂的技能,发展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
3、引导幼儿感受国庆的欢乐气氛,培养幼儿养成做事细心认真的习惯。
活动准备:
1、彩色气球若干、范画一张、黑板,彩色粉笔若干。
2、油画棒、纸。
活动过程:
1、出示气球,引导幼儿观察,说说气球是什么样子的?
幼儿讲述,教师小结:很多气球是圆圆的,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国庆的时候人们用彩色气球来庆祝国庆节。
2、小朋友看,老师的气球飞到画纸上去了!我们来看看是什么样子的?(圆圆的,有红的、黄的、蓝的绿的等等,圆圆的气球下面还系有一根长长的绳子。
3、老师讲述示范气球的画法:画气球像我们以前画毛线团一样,用红色或其它漂亮的的油画棒从中间往外圈涂,像绕毛线一样,越绕越大,最后就绕成圆圆的气球。然后用蓝色的蜡笔在气球下面 ……此处隐藏7594个字……能力,因此活动材料的选择非常重要,教师所提供的材料必须是安全的,有趣的、幼儿喜欢玩的、能玩得起来的,而且要耐玩。
布垫柔软、轻巧、安全、色彩鲜艳,而且布垫是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他们喜欢抱着、靠着布垫,也喜欢躺在布垫上,对小年龄孩子来说有非常温馨的感觉,深受小年龄幼儿的喜欢,非常适合小年龄幼儿用来进行身体运动。
活动目标:
1、用布垫玩走、跑、跳和向前移动等游戏。
2、体验身体活动的乐趣。
环境创设:
1、各种颜色鲜艳的、不同大小的布垫若干。
2、长毛绒玩具若干
3、置衣筐、擦汗毛巾、卷筒纸等
活动过程:
一、调动身心
引发幼儿兴趣,让幼儿充分利用场地进行活动。
1、躲猫猫——原地、转圈、蹲
2、顶布垫——提醒幼儿把布垫顶在头上,不要掉下来。
3、夹着布垫跳——鼓励幼儿用双腿夹着布垫跳,跳得轻一点。
4、放鞭炮——鼓励幼儿尽量往上抛
5、学小矮人、高个子走
6、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玩法。提问:“小朋友,你们想一想,这个布垫还可以怎么玩?”
(1)把幼儿生成的想法转化成即时活动
(2)若幼儿缺乏经验,就启发幼儿玩小司机的游戏
二、休息、保育工作,并对幼儿的活动情况给予肯定和鼓励
三、游戏:小猴学本领
幼儿扮演小猴,坐在布垫上,模仿划小船,使自己的身体与布垫一起移动起来。
1、去做客
引导幼儿划着“船”,到动物朋友家去做客,并与这些小动物打招呼。
2、快乐的小猴——快速划
教师和幼儿坐在布垫上,一起“划小船”,另一教师扮演小猴来追小朋友。教师鼓励幼儿快速划。
教师可启发幼儿想一想、说一说:“怎样才能把船划得快,不让小猴追到?”
四、放松休息:
引导幼儿原地坐下,敲敲腿、敲敲手臂,敲敲前面小朋友的背,放松身体。
小班沉与浮教案14【活动目标】
1、能发现有的物体沉在水底,有的物体浮在水面。
2、愿意在操作中进行探索 。
【活动准备】
1、盛满水的盆。
2、各种实验材料(塑料小鸭子、塑料袋、毛巾、空塑料瓶、树叶、小石子、乒乓球、橡皮泥、钥匙、糖纸等)。
【活动过程】
1、教师操作,请幼儿观察物体的沉浮现象;有的物体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沉到了水底。
(1)把塑料小鸭子放入水中,观察小鸭子在水中会怎样(在水面还是在水底)。
(2)把石子,橡皮泥放入水中,观察它们又会怎样。
2、引导幼儿认识操作材料,并提出疑问。请幼儿说说我们都准备了哪些材料?猜猜这些材料哪个能沉哪个能浮?
3、请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材料,去发现沉浮的现象。
(1)将准备的材料一一放入水中,看看哪些物体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沉在水底。
(2)互相交流在操作中发现的秘密,并提出疑问,它们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又为什么沉在水底。
【活动延伸】
寻找生活中那些东西可以浮在水面上,那些东西可以沉在水底。
【活动反思】
孩子们在操作过程中,对此实验非常感兴趣。部分幼儿在操作是不够大胆,小石子为什么会沉到水底?小树叶又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对沉浮现象还不太了解。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要继续探索沉浮的秘密。
小班沉与浮教案15活动目标:1.在操作活动中发现物体的沉浮现象,并对沉浮现象有兴趣。
2.尝试运用借助辅助材料的方法,变化物体的沉浮现象。
3.尝试用简单的图画记录观察和探索的结果。
4.体会发现沉浮现象与探索沉浮逆向变化的乐趣。
材料准备
1.水盆、操作盘、分类盒、记录表、笔。
2.小泡沫板、不同材质的小球(木珠、玻璃球、塑料球、铁珠、乒乓球)、吸管、雪花片、瓶子、盒子、纸、木块、小木条、石子、海绵、树叶、羽毛、回形针,小铁夹等日常生活中可收集的东西。
指导要点
1.运用玩一玩的方法让幼儿发现物体的沉浮现象,对沉浮现象有兴趣,并能用自己的方法记录物体的沉与浮。
2.通过分一分,让幼儿对沉、浮的物体进行分类,并尝试比较沉的物体与浮的物体之间轻重的不同。
3.鼓励试一试,尝试采用物体本身的特点借助辅助材料,让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让浮着的沉下去,或是“站”在水中,并能用简单的图画记录探索的结果
实施步骤
1.提供收集的不同材质的材料,如小泡沫板、不同材质的小球(木珠、玻璃球、塑料球、铁珠、乒乓球)、吸管等等,让幼儿把让他们放在水中玩一玩,看一看,说说自己的发现。
2.提供记录表让幼儿用简单的图画(如箭头向上表示浮,向下表示沉)记录不同物体的沉浮现象,并用边连贯的语言交流记录的结果。
3.按沉、浮现象的不同把材料归类分成两大类,并结合已有的经验进行简单的比较,了解一般情况下轻的东西会浮着,重的东西会沉下去。
4.鼓励幼儿采用物体本身的特点(瓶子可装水)或借助辅助材料,探索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让浮着的东西沉下去,或让其“站”在水中。这时可增加一些材料,如橡皮泥,双面胶等可帮助物体增加重量,也可让沉浮物体粘在一起,或使材料的沉、浮现象发生变化。在幼儿操作成功让浮的物体沉下去,让沉的物体浮上来时,引导幼儿加重浮的物体一边的重量,尝试让物体“站”在水中。
5.提供记录表用图画的方式记录探索的过程与结果,并进行交流与验证。
6.在幼儿成功让一件物体变化沉浮现象后,引导幼儿挑战用不同的方法使这个物体继续变化沉浮现象,或挑战不同的材料变化沉浮现象,比比谁的方法多,谁让更多的物体变化了沉浮现象。
反思分析
此“沉与浮”的区域活动从让幼儿把物体放在水中玩一玩的游戏进入,能很自然地使幼儿发现了不同的物体有的浮,有的沉,从而对沉浮现象产生兴趣,通过画一画,说一说,分一分、比一比,帮助幼儿初步建立轻的东西浮、重的东西沉的经验,在有了轻的东西浮、重的东西沉的经验的基础上,鼓励幼儿采用物体本身的特点或借助辅助材料让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让浮着的东西沉下去进行探索,这种沉浮逆向变化本身有着趣味性,对幼儿来说是有吸引力的,同时也是对活动的难度递增,使操作活动既有递进性又有挑战性,还可维持幼儿对沉浮现象的持续兴趣,操作成功后的图画方式记录探索过程,及挑战物体沉浮变化的不同方法及让更多的物体变一变沉浮,不仅让幼儿体验成功的乐趣,也让小朋友同时分享了别人的成功经验,还能不断激发幼儿去继续探索的兴趣。本活动还有待于实践,可能记录物体沉浮变化时孩子会有困难,如记录表里的记录孩子自己画难度高,调整为用标记、小图示贴。
此活动操作性、探究性强,可以帮助幼儿自己建松物体沉浮现象及变化的经验。